慢话甫里丨“教是为了不教”,说一说叶圣陶在甪直的日子

作者:麦子
日期:2021-08-05
查看次数:957 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与甪直有着不解的渊源。
1917年春,
叶圣陶受老同学吴宾若之邀,
来到甪直的“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自此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教是为了不教”,
说一说叶圣陶在甪直的日子......


开启教书生涯

“我的第二故乡”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的教书生涯,可以说是他一生教育、创作和社会活动的开端,所以他对甪直有着极深的感情,亲切地称甪直为“我的第二故乡”。

  在甪直,叶圣陶和吴宾若、吴倩若、王伯祥等有进步倾向的青年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课堂上,他不拿教科书,“随心教去,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他自编各种课本,倡导开设手工课,让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

  1919年夏,叶圣陶把家搬到了甪直,夫人胡墨林任“五高”女子部教员。他们和刚满周岁的长子叶至善一起,在甪直过起了恬静愉悦的生活。从此,叶圣陶先生和夫人胡墨林“晨到校、晚返寓”,夫妇俩比翼双飞,通过改革教育来影响家庭,服务社会,改造乡村,使“家庭和学校都充满了爱”。

创意编排戏剧

全面培养学生

 

  叶圣陶对文学和戏剧都很感兴趣,在甪直教书时,他曾把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两渔夫》等课文改编成话剧,把《荆轲刺秦王》改编成戏剧,师生一起排演,使学生们在趣味性十足的教育活动中受到熏陶。他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远足郊游、采集标本、编排团体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叶圣陶在“五高”四面厅内创办了博览室,指导学生们阅读和写作。他还从实际出发,开办“商店”,引导学生们在书籍买卖的过程中学会“做生意”;开办“银行”,由学生来管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创办“生生农场”,“生生”即先生、学生的意思,师生一起干活,共同种植瓜果蔬菜,收获时,一起分享果实,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作文学作品

实施先进教育理念

  随着深入参与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教育改革探索,叶圣陶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思索。他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实施在了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们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甪直灵秀的风光,给叶圣陶带来了巨大的灵感,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散文《三棵银杏树》等作品中的不少素材和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等都来源于甪直,来源于叶圣陶在甪直“五高”期间的生活和教育实践。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与世长辞。当年12月,先生的骨灰安放进甪直。如今,在原“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叶圣陶纪念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叶老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甪直发生的故事。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
叶圣陶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甪直,
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