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砂延圣寺,坐落在素有“神州第一水乡之称”的甪直古镇的澄湖之畔(古称陈湖)。
寺院始建于梁代(公元502——556年),距今已1500多年,几度兴废,历尽沧桑。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于陕西之开元、卧龙两寺发现木藏《碛砂藏》,尚存十分之八。其后,山西太原之崇善寺大殿亦发现此全藏。
是年,朱庆澜将军与上海佛教界人士叶恭绰、蒋维乔等为保护《碛砂藏》,发起“影印宋版藏经委员会”,影印《碛砂藏》计593册,总共影印了五百部,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大盛事。
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灵岩山寺在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历史沧桑后,至今仍保存着宋刻原版《碛砂藏》四卷,堪称稀世珍宝,现定为国家级文物。
怎奈历史变迁、兴衰交替,曾对佛教文化历史研究有过重大贡献的碛砂延圣寺几近全无。
2006年,碛砂村人呈《重建甪直碛砂延圣寺》的报告于苏州市吴中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旋蒙依准。于是众姓檀越慷慨解囊,布施净资,10月3日进行大殿奠基。2007年,2月2日大殿得以竣工,规模略具,对外开放。新建寺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大殿300平方米。供奉三世如来,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士,寮房数间。
2009年闰五月初五,区宗教局、佛教协会委派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礼敬法师来寺主持工作。
宋乾道八年(1172年),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僧人寂堂禅师募得澄湖费氏人家的一块名碛砂的小洲。碛砂洲位于澄湖中,四周芦苇丛生,洲上烟树香草,景致秀丽。寂堂禅师遂在此结蓬修持。时间长了,他亲眼目睹澄湖“波浪潮汐之壮足以败舟帆、水祸肆虐”。当地百姓深受其灾,为镇住水祸,寂堂禅师发愿要在碛砂洲上建一寺院。据南宋僧人惟吉《碛砂禅寺记略》载:“寺建有天王殿、白衣观音殿、大雄宝殿、观涌堂、藏经楼等百余间,特别是大雄宝殿雄视千顷碧波,壮观嵯峨。吴中寺院无能有与殿比隆者,蔚然是一大丛林。与云岩寺、保圣寺、灵岩寺并称‘吴中四大禅刹’”。
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我国木版雕刻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木雕版本的经书逐渐代替手抄本经书。由此雕刻技术的发展也刺激了民间私刻佛教经典之风的兴起。
南宋理宗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碛砂禅寺僧人清圭、清宇等人正是受了木版雕刻技术发展的影响,在碛砂延圣院北面建一经坊,计划在此雕印大藏经。并在当地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的《大般若》等经典的倡导下开版雕刻《碛砂藏》。
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设立经坊,一名大藏经局。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刻藏事业逐渐发展,此时已刻出了“天”字至“合”字共548函的目录。
嘉熙、淳祐年间,也出版了许多的经典。
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延圣院大藏经坊更扩建了西廊一带房舍(见书字函《法苑珠林》卷五十二题记),可说是达到极盛时期。
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延圣寺遭到回禄之灾(元僧圆至《延圣院观音殿记》有载),刻事受到了影响,其后所刻的既不甚多。
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以后,宋代垂亡,兵祸日烈,为了重建寺院,于是刻藏的事业就一蹶不振,到南宋灭亡时尚未完成《碛砂藏》。
元朝,延圣禅寺六世住持惟吉禅师四处奔走,筹备重建寺宇伽蓝。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六月,以观音殿为中心的百余件寺宇全部竣工,壮观无比。
经过二十余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延圣禅寺刻经工作重新继续(见国字函《大集经》卷二十一题记)。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恢复了大藏经局(见让字函《大集经》卷十五题记),组织比宋代还要完备,有功德主、对经、点样、管局、提调等职务(见大德二年刻虞字函《日藏经》卷四题记),并开始对南宋以来的经版加以追雕。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朱文清一族施刻大藏经版一千卷(见使字函《华手经》卷七题记)。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前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管主八对大藏经版之刊行一事,予以很大的援助。管主八从大都弘法寺大藏中选出南方各种藏经刻版所缺之秘密经类等,刻成28函,约315卷,以为普宁寺版和碛砂版的补充。其又施资并募刻经版千余卷(见是字函《般若灯论》卷十五题记),同时还有劝缘都功德主张闾等施刻的一些经卷。不出一年,将以前未刊的一千数百卷予以出版,这时是元代续刻的最盛时期。
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比丘明了施刻宋代新译经和《宗镜录》等,也补充了不少经版。
现存碛砂版刻本上的年代题记,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止,全藏刻成大概时间即在此时。要是从最初刻《大般若经》的假定年代(公元1229年)算来,碛砂版藏经的雕造始于南宋中期,到元朝再追雕补刻才告完成。前后经过两个朝代,已是九十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