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陈湖碛砂延圣寺历史
一、沿革始末
碛砂禅寺在甫里(今甪直)之南,陈湖(今澄湖)之北,旧名延圣院。萧梁(502-556)始创,规模弘敞。此后兴替,史载阙如。宋干道八年(1172),寂堂禅师至自华亭,得湖中费氏之洲曰碛砂,乃庵其上,经营有年,寺宇复兴,仍故额,元僧圆至有记。寺有藏经坊,相传鸟雀不入坊中。宝佑六年(1258),延圣大火,独忏殿与寂堂之塔不火。咸淳初,住山可枢按火所毁,募其徒分而构之。惟吉继而葺治,崇丽乃逾其旧。明永乐十五年(1417),僧志端重修。嘉靖初,大殿及僧寮、藏经阁火,止天王殿不毁,内惟一二僧居之,旁构一堂,供大士香火而已。崇祯中圮。领庵三:曰集福,元至正间僧古铭建;曰集庆,元至正间僧本达建;曰迎福,宋淳佑间僧性顺建。今皆不存。寺有灵槎亭、文笔峰诸景,今俱废。康熙六七年间(1667-1668),僧狮侣复创数椽于旧址。康熙末僧祖圆来住,复有修建。洎乎晚近,寺宇颓废,僧徒星散。
国朝受命,有司移寺中莲花青石柱础置于保圣寺,见存。
监院礼敬者,怀祖业之昌隆,抱中兴之才干。爰发弘愿,欲以十五年规复碛砂寺旧观。届时幽明拥护,缁素瞻依,兹寺岂徒句吴之胜刹,礼公岂徒法门之梁栋也哉?
二、名缁行歴
1师原:号寂堂,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俗姓祝。多灵德异迹。尝学于水庵师一、密庵咸杰,戒律甚严。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花从地而出。由是十州行化,大阐莲宗,普劝一切人念佛往生,感验者不可胜数。创白莲寺于湖之弁山,又创延圣院于苏之陈湖碛沙。遂终碛沙焉。有名宋孝宗时。
2圆至(1256-1298):字天隐,号牧潜、筠溪。高安姚氏。咸淳十年(1274),年十九,出家依仰山慧朗祖钦脱发。务进退,寡交识,怡然以道味自尚。历荆、襄、吴、越,体禅理而外,工诗文。元至元、元贞间,住建昌能仁禅寺,其说法亦禀于钦。不两年,弃去。大德二年戊戌(1298)寂于庐山,年四十三。
3魁天纪:元初僧。与圆至善。至尝注周伯弜所选《唐人三体诗》,魁割赀刻,置寺中。方万里特为作序。由是三体诗盛传海内,吴人所称《碛砂唐诗》是也。魁读儒家书,尤工于诗。生平崖立绝俗,品行甚高。
4初本元:元时寺僧,工诗游学。与当世宗工巨卿如承旨长沙欧阳公玄、侍讲金华黄公溍、学士豫章揭公傒斯友善。江浙儒学提举郑元佑有《送初上人游方序》。
5尊杰:字狮侣,浙江人。临济三十四世。康熙六七年间(1667-1668)来住,修葺殿宇。
6祖圆:字生若,号佛日,太仓璜泾人,俗姓唐。康熙二十三年(1684)住持海藏禅林,地故为许氏梅花墅。康熙末来住碛砂寺,修葺殿宇。
三、题咏选辑
元•僧圆至《赠天纪》
拈笔诗成骨骨(一作首首)新,兴(一作喜)来豪叫欲扳云。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
元•倪瓒《送霞外师过碛砂寺因寄郑博士毅长老》
湖水东边碛砂寺,翻经室里看争棋。食驯沙鸟巢当户,坐爱汀云影入帷。惠远何修为律缚,康成终老只书痴。寄语山灵莫疑怪,松阴好护中兴碑。
明•赵文《重过碛砂寺》
春半始归东郭,夏初重到南溪。孤花待客徐发,幽鸟惊人乍啼。
明•陆南《重过碛砂寺》
已向山家醉,还寻野寺游。倚松禅意静,隔竹磬声幽。避日频移榻,乘风独倚楼。危廊充释部,敝氅杂仙流。东望难为别,西沉不可留。明朝更相约,放棹抵青丘(时寺未火)。
明•吴宽《过碛砂寺》
日斜湖上过,野寺倦登临。老树风声合,颓垣雨迹深。蛟龙潜近浦,鸟雀避丛林。不见筠溪叟,诗坛(一作禅)久绝音(寺西有蛟龙浦,中有藏经坊,僧云鸟雀不入坊中。元诗僧至天隐自江右来居此,号筠溪,有诗集。)。
明•祝允明《送万寿恩住持碛砂》
东郭名区号碛砂,主持欣得大方家。苾蒭不碍旁牵蔓,薝葡能开到处花。玄鉴杖头酬象马,归宗拳下辩龙蛇。真经古集充三藏,愿假翻寻助五车。
明•沈周《过碛砂寺》
双幢落日倚渔汀,北下孤舟此暂停。野客偶惊云外犬(一作火),老僧随掩石边经。沙洲古寺(一作树)藤萝紫,宝(一作石,一作火。)殿遗基荠麦青。今夜试留湖上枕,疏钟高浪不堪听。
明•归有光《碛砂寺》
望见石柱立,知是招提址。莲宇已燹荡,土墙何迤逦。淡淡远天色,梅花带寒雨。溪回竹树交,风吹鸟雀起。日暮湖波深,苍茫白云里。
明•释智及《法城禅人化缘修碛砂经坊》
城禅切忌堕疑城,施受论功只碍膺。大法本来无一字,释尊方便说三乘。辉天鉴地光明藏,塞壑填沟烂葛藤。随顺世缘平等化,道人行处火烧氷。
清•金露《碛砂怀古和吴匏庵韵》
惆怅湖边寺,今秋始一临。卧碑蝌影断,埋屐草痕深。龙出云生钵,僧归月满林。芳踪如可继,千载结知音。
清•陈时鹏《过碛砂废寺》
湖滨萧寺感沧桑,洗墨池边野草黄。鸟啄钟簴(疑为“箎”之讹)声寂寂,风翻贝叶树苍苍。千秋香火留余烬,几处寒烟带夕阳。只有断碑埋古墓,年年不换旧时妆(时鹏即金露壻也。幼颖敏,成童时即善属文能诗。惜赍志早没。所著有《仿若耶吟》。)。
四、《碛砂藏》
《碛砂藏》,全称《宋碛砂延圣寺刻本藏经》,是一部闻名中外的佛教诸藏汇编。初刻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完毕,由宏道、法尼二尼发愿,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先后主持,在平江(今江苏吴县)碛砂延圣禅院雕印,历经宋元两朝,历时长达91年。全书1532 部,6362卷,装为591函,采用梵夹装,又称经折装。以《千字文》编册号,始“天”字,终“终”字。
书原藏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后移至陕西省图书馆。1931年,朱庆澜将军与叶恭绰、蒋维乔等发起“影印宋版藏经委员会”,影印《碛砂藏》,计五百九十三册,总共影印了五百部。
全藏经共分为五大部:大唐三藏、大唐龙兴三藏、大周新翻三藏、大唐中兴三藏、大宋新译三藏。大唐三藏是全书中内容最大的一个部类,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收入佛典621部,2887卷,内容主要讲论大乘佛教的各种主要法门。其中,堪为大乘佛教的代表著作有: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译自显庆五年(660)到龙朔三年(663),是全书最大的一部研究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著作。其次,原本分量与《大般若经》相等。唐菩提流志等译的《大宝积经》120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00卷,均为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资料。大唐龙兴三藏收入佛典35部,250卷,内容主要记述佛教为佛德制定的戒律、戒规,即“三藏”中的律藏,以及印度所传的佛教戒律佛典等。其中《四分律藏》60卷,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经典。大唐中兴三藏收入佛典20部,37卷。大周新翻三藏收入佛典442部,1945卷。主要记述研究部派佛教的理论。主要代表作是:唐方炎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记》200卷,为研究部派佛教理论的重要资料。大宋新译三藏收入佛典419部,1191卷。主要为宋代人研究佛教理论的辑录。全藏经共分59函,591册,1532部,6362卷,10300余细类。
碛砂藏内容弘富,卷帙浩繁,例目清楚,便于查阅。是佛教研究全面、系统的经典汇编。该书集后汉、晋、隋、唐、宋、元历代翻译、撰写佛着的学者名流约400名,其中,唐玄奘的译着数目最为显着。唐玄奘从贞观十九年(645)到龙朔三年(663)二十年间,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19卷,占全书总数六分之一以上,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土,为中印文化交流、佛教经典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代表者。
在叶恭绰等影印《碛砂藏》的前几年,约1926-1927年间,北京大悲寺收藏了几百年的一部抄配、配补的《碛砂藏》,被一个美国人吉礼士(Gillis)买去,并偷运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后又被美国的普林斯敦大学收藏。日本奈良西大寺也收藏有六百卷宋刊原版《碛砂藏》,据此可知实际开刻时间在南宋嘉定九年(1216)。日本大阪“杏雨书屋”存有488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