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千年古刹保圣寺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半堂罗汉“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真得塑中三味者,江南北诸郡莫能及”,是缺憾美的极品,相传为唐塑圣杨惠之的毕生性灵之作,他把干巴巴的泥土化作有情有思、有欲无欲、把无情叹息中的有情世界表现的酣畅淋漓。
保圣寺最初创立于南朝萧衍梁武帝天鉴二年(503),唐、宋两代曾重建。 原来的大雄宝殿据《吴郡甫里志》记载是“宋祥符六年赐紫僧维吉重建”的,亦即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真得塑中三味者,江南北诸郡莫能及”。
殿内原有十八罗汉塑像,1927年大殿倒塌,仅存九尊。经蔡元培、叶恭绰、马叙伦等倡仪,1930年在大殿原址建成“保圣寺古物馆”,修复了幸存的罗汉及塑壁。馆内塑壁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立体画卷,奇峰突兀,洞窟错列,祥云舒卷,海浪翻滚,错落有致地布列着9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像,或闭目颔首,或怒目圆睁,或凝神谛听,或张口欲语,或笑容可掬,或似笑非笑,有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
保圣寺罗汉像,历来相传是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所作,近代有人认为是北宋之物,也有人认为是唐塑宋修。 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构成云水山崖的塑壁,神态各异的罗汉附于其上,其形体比例适度,表情生动传神,刻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栩栩如生的洞中罗汉,动静交融,浑然一体。
一提起罗汉,大家就会想到许多寺庙里的罗汉堂,它们都是一个个依次排列的,而这里的罗汉挣脱了寺院造像单尊依次排列旧模式的束缚,独具匠心地创作了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幅立体山水画。高居正中的是“达摩”罗汉,他的着装很特别,头戴沙帽,身穿龙袍(其他罗汉身穿加沙),闭目打坐,静如处子,完全是一幅面壁九年修行的姿态;与其一洞之隔的称“降龙”罗汉,健壮、威武、神形伟岸,骠悍沉着。圆颅大颏,隆鼻阔口,胡貌梵相,双目睨视前上方仿佛在制服造成天上水患旱灾的恶龙,但他对人间的灾害却无能为力,细节刻划极精,右手食指微曲,似在轻弹膝盖,于从容中更见内在力量;这是两尊保存最为完好的塑像,其照片已收入《中国通史》。“讲经”罗汉是位老者,正在讲授佛经,而“听经”罗汉则神情专注地在听,这一长一少、一瘦一胖、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东下角那尊倒挂眉、络腮胡的罗汉,称“尴尬”罗汉,他的脸部表情十分丰富,似哭非哭,似笑非笑,一幅尴尬人遇到尴尬事的无奈模样,原来神仙也有烦恼呀!西壁袒胸露腹的那尊称“袒腹”罗汉,他肌体丰腴,皮肤和衣衫的质感清晰可见;右上方那尊凶猛威武的称“伏虎”罗汉,三分带笑(东角度)七分带怒,尽管他手臂断残,却力量无穷;西上角那尊称“智真”罗汉,双眼半开半合,静中有动,一副智者神态;而西下角那尊是“沉思”罗汉。
早年郭沫若先生看了泥塑罗汉后说:“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张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