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圣”杨惠之

作者:郭晨峰
日期:2011-03-02
查看次数:6866 次

    杨惠之(713-741),唐代著名雕塑家,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由此可知,杨惠之应为吴道子的同时代人,而且画艺颇精。后来见吴道子名声渐重,于是杨惠之“遂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
    尽管杨惠之弃画专塑了,但他的绘画功底也为其从事雕塑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人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杨惠之成功地把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运用到雕塑方面,逐渐“为天下第一”,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因此,杨惠之被世人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并驾齐驱,饮誉天下。

    杨惠之擅长塑佛教与道教众神像,也是一位多产的雕塑巨匠,他创作的雕像在数量、质量及种类等方面都是惊人的。仅从画史记载来看,其作品就有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汴州安业寺(后改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佛像及枝条千佛像、东经藏院殿后三门二神像及当殿维摩像、洛阳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像及山亭院楞伽山、洛阳北邙山老君像、湖南彬州通惠禅师院九子母像、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及侍女像等多种。唐末黄巢起义时,当黄巢看到洛阳广爱寺的雕像后,“惜惠之所塑精妙”,于是就特加保护。历代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洛阳广爱寺楞伽山亭留题诗词,多达百余首。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过《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一诗,对杨惠之的雕塑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绘。此诗全文如下:

   “ 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
      败蒲翻覆卧,破裓再三连。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
      回头万事错,自笑觉师贤。
      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
      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
      措意元同画,观空欲问僧。
      莫教林下意,终老叹何曾。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
      成败无穷事,他年复吊今。”

    宋代另一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参观东天柱寺维摩像时,也曾写下一诗——《杨惠之塑维摩像诗》: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杨惠之那高超、精湛的雕塑技艺,从诗中可见一斑。

    杨惠之其塑像能抓住人物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震撼古今,堪称一绝。《五代名画补遗》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惠之亲手装染,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连塑像的背面都如此传神,可见杨惠之的技艺有多高超。如今在寺庙中经常能看到的千手观音像,相传也是由杨惠之创造的。
    杨惠之继承我国传统的“影塑”与“浮塑”技法,还首创了“塑壁”的雕塑新形式,时人赞曰:“惠之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塑壁,俗称“海山”,即在墙壁上塑出云水、岩岛、树石,以佛像等圆塑散置其间。杨惠之的“壁塑”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一部分,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杨惠之还总结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艺与经验,写成《像诀》一书。一直流传至宋代的《塑诀》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雕塑理论著作,遗憾的是,此著作后来失传了。   &